声明
- 可能引人不适,请谨慎观看
- 虚构演绎,仅供娱乐
- 内容纯属虚构不涉及不隐喻任何团体组织和自然人
参考
站岗四年:大学其实是一家公司(我们只是门口的礼仪小姐)
《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》里写了这样一句话,第一次看见时只当耸人听闻。等到真走进大学,才知字字见骨。
听清楚:如果把大学比作一家公司,那么本科生就是公司的礼仪小姐。本科生 = 礼仪小姐;研究生 = 公司里的牛马。
为什么本科生是“礼仪小姐”?
礼仪小姐不参与生产,不创造价值。她的工作是“好看”“端着”——站在门口,给来访者和投资方一个漂亮的第一印象。大学里的本科生,正被安排去做这一件事:去上那些毫无营养的水课、去凑那些没有意义的讲座、去打卡签到,去站四年岗,然后拿一本毕业证书回家。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学校要设计一堆水课、严抓考勤、逼你参加各种活动?就是为了把你牢牢绑定在校园内——不能去实习、不能去自由探索、不能轻易离开。大学要的是你作为“人数”和“面子”的存在:考试通过、出席率够、毕业证到手,外面看一切光鲜亮丽。你的青春、你的好奇、你的时间,都在这些“例行公事”里被耗尽,然后被包装成“校园生活精彩”的宣传照。
再把“水课现象”讲透一点:
- 大学的“客户”是谁? 在高中,真正的付费者是家长,学校靠“分数+升学榜单”说话,教学质量抓上去=家长愿意买单;而在大学,主要“客户”是国家基金、企业项目与外部合作,真正给大钱的是他们,不是本科生的学费。
- 于是出现策略差异: 高中围绕“提分KPI”运转;大学围绕“名声与产出KPI”(论文、项目、合作、排名)运转。本科生成绩抬高,对大学的核心收入贡献有限,于是资源天然倾斜到“能变现的科研与合作”。
- 水课/签到/讲座/德育分的功能是“留人+稳场面+降风险”:把人留在校内、保持秩序和可控度,产出漂亮的出勤率与活动照片,服务“名声”与“风控”。
别自欺欺人地以为你交的学费撑起了学校的大盘子。学费只是象征性的存在,真正的大钱根本不来自你这个“门口站岗”的角色。
那么谁在“生产价值”?
大学作为公司,真正的商品是科研:论文、项目、基金、技术成果、对外合作。这些东西的买家是谁?国家科研基金、企业委托、项目资助、广告冠名、产学研合作——这些才是钱流动的地方。而谁在做这些“生产”活儿?是研究生,是导师和实验室。他们是公司里的打工人:拿补贴、拿微薄工资、给导师创造产出、替学校申报项目、替企业做外包。研究生的劳动可以直接变现成经费、成果和名誉,而本科生?充其量是凑人数、凑场面、替学校做“招生宣传”的活体背景板。
简而言之:研究生是真正被当作劳动力的“牛马”,他们做活、产出、背负评估指标;本科生被当作“门面”和“消费群体”。大学把你放在门口只是因为你便宜、听话、好控制。
大学的三大钱袋子
- 国家基金与科研拨款——论文、项目、课题,名校的显赫背后是靠这些大额拨款。
- 企业外包与横向课题——大企业有事就把工作丢给大学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做,研究生去做具体活,学校和导师收钱、分成。
- 品牌合作与冠名广告——“某某大学认证”“某某学院合作”这些把大学变成第三方背书的平台。
你们这些礼仪小姐的出勤率、面子工程、讲座背书,对这些钱真正的流向毫无影响。别再天真地以为“我交的学费养活了学校”。大多数公办高校靠的是项目和合作,不靠你那点象征性的学费。
再给一个粗糙但直观的算术:
- 假设某“985级别”大学每年招收本科生 10,000 人,平均学费按 2 万/年计,那也不过约 2 亿元/年。
- 这些学校的年度经费体量往往是“十亿—百亿级”的综合盘子,主要靠国家投入、科研基金、社会合作等填充。
- 这意味着:把本科生课程分数整体抬高,并不会显著影响核心“现金流”;但“名声、项目、成果、评价、排名”波动,才会直接影响资金盘。
为何学校鼓励考研、保研(尤其是留在本校)?
这其实是公司的人事策略:把门口的礼仪小姐培养成门内的打工人。学校宁可你留在体制内继续“站岗——上岗”二转——也不希望你跑出去找真工厂、真公司、真实战的机会。为什么?因为你一旦有了选择、有了自由,自然不会乖乖地做“门面”;学校的名声、场面管理就危险了。把你调进研究生体系,你从“站门口的装饰”被变成“产值制造者”。对学校来说,这是一条顺畅的利益链条:培养出更多廉价劳动力,产出项目、拿下资金、夸耀排名。
顺着这条逻辑,为什么大学会安排一堆“无意义”的东西、卡你实习、卡你自由?
- 名声影响的是投资,不首先是招生。 招生在很多地区有“刚需”与区域性稳定流量,一个学校若出负面舆情,最先受冲击的是合作方与出资方的信心——项目、基金、横向课题、品牌合作会犹豫甚至暂停。
- 风控优先级极高。 放开自由=更多校外活动与不确定性;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舆情事件,名声下跌→融资与合作承压→问责到人。相比之下,把你稳在校内、两点一线,才是“最优解”。
- 于是你看到: 实习难批、长假难批、严格考勤、晚点名、宿舍门禁、安全教育、层层报备……这些并不一定提升你的“学习”,但显著降低学校的“风险”。
你可能问:这和我个人成长有什么关系?很残酷——对学校的KPI而言,你的长远能力成长并非核心指标。 学校需要的是三个冰冷的数字:
- 就业率(含灵活就业口径)
- 考研率/保研率
- 毕业率
很少有学校长期、透明地公布“毕业生薪资中位数、三五年后纵向发展曲线”。因为这些指标不能立刻为“名声—资金”闭环服务。
我们该怎么办?(别当门口的装饰)
我不是讲恐吓,我是要点醒你。四年太宝贵,别把它交给一个把你当成“摆设”的系统来消耗。醒一醒,问问自己:
- 你是在学习,还是在被安排去完成“出席率”和“讲座学分”?
- 你的时间是在被设计来生产价值,还是被用来制造“校园风景”?
- 你要做礼仪小姐,还是要去外面真正做事、实习、创业、摸真实工作的脊梁?
现实很残酷:大学体制有其自保逻辑,不是专门坑你,但也绝不会为你个体负责。那就靠我们自己:提早实习、去企业、去实验室真正参与项目、选导师看清他的科研和项目来源、学会用时间换能力而不是换证书。不要把“考研保研”当成唯一出路,别把研究生身份当作终极荣誉——那可能只是从“门口站岗”被转移到“车间打工”而已。
结语(不粉饰,不妥协)
我们可以接收现实的残酷,也可以不被现实绑架。把大学当作资源——不是把自己当作资源的寄托。认清学校的本质,不是为了喷它,而是为了从迷雾里走出来,用我们的选择去拆解这套体系——去实习,去创业,去跨界,去用能力而非面子赢得未来。
礼仪小姐可以有尊严地下岗,去做真正的事。
